新时代下的山东科技:创新突破,无处不在

时间:2019-02-13  发布者:sdszbzz 


未标题-1 拷贝.jpg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山东科技的年度表现,“突破”无疑是最贴切的。

  2018年,在山东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山东省科技厅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牢牢把握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综合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基本建成创新型省份,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这种支撑在数据上的表现是:科技创新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7%左右;高新技术企业新增2500家左右,总数有望突破8800家,提前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额856.87亿元,同比增长58.21%。获得国家科技奖励数量和质量再上新台阶,25个项目获得国家科技奖励,其中山东省单位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奖数量达到12个,自然科学奖3项,数量再创历史新高,潍柴动力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两位科研人员获得2018年度何梁何利奖,数量为历年来最高。

  一、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科技创新支持新旧动能转换能力明显增强

  山东科技聚焦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发展,制定出台《科技创新支持新旧动能转换的若干措施》,加快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提供高质量科技创新供给,为产业发展提供“源头活水”。

  (一)强化高质量技术创新供给。以“十强”产业重点企业为依托,试点建设碳纤维、燃料电池、合成生物、高端医疗器械等10个省级技术创新中心,打造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和策源地。积极谋划实施大科学计划,突出海洋强省、高端装备等优势和基础领域,将联合中科院等国家力量先期启动“透明海洋”工程、“蓝色药库”工程、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创新工程和“海上丝绸之路”海洋生物资源保护及利用计划四个项目。聚焦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在深远海与极地渔业、精准农业、高性能特种新材料、新能源汽车、高端制造装备等16个领域,持续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加快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积极争取国家研发计划支持,对央地联合实施科技创新项目,省财政科技资金最高给予1亿元配套经费支持;对牵头承担或参与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省财政科技资金择优给予每个项目最高1000万元经费资助,进一步加快重大关键技术突破及成果转化应用。

  在各类科技计划支持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要突破。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全部采用自主芯片研制的新一代神威E级原型机系统在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完成部署并正式落成启用,被誉为大科学装置和“超级计算机界的下一顶皇冠”;研发出全球计算性能和密度最高的AI服务器AGX5,全国AI服务器市场占有率超过50%;半导体激光器研发取得重大突破。在高端装备领域,高性能机器人控制系统等研发取得重要进展,电力机器人系列产品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在新能源新材料领域,重型商用车动力总成关键技术与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M55J高强高模碳纤维在航天领域实现进口替代,T800级高强中模碳纤维实现工程化生产,2026高强高韧耐腐蚀航空机翼铝合金在国家大飞机上实现应用。在医养健康领域,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1.1类新药“乐复能”获国家药监局注册批准;我国第一个治疗阿尔茨海默症的海洋新药“971”三期临床试验结果符合预期。在现代农业领域,小麦基因编辑技术取得新突破,基因转化效率达到80%,为小麦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和目标基因大规模精准改良提供技术和工具。

  (二)加强新旧动能转换源头支撑。研究制定了《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实施意见》,促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融通创新,有效提升源头创新科技供给质量。强化基础研究类创新平台建设,科技部与省政府同意共建生物多糖纤维成型与生态纺织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基材料与绿色造纸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实现突破,带动形成以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为龙头,以16家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3家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2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主体的国家级源头创新平台体系。制定出台《山东省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加强省级重点实验室顶层设计。持续组织实施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储备一批具有产业发展引领作用的前瞻性原创技术。2018年获得国家自然基金立项达到2008项,资助经费近10亿元,位列全国第八位。

  (三)发挥科技型企业主力军作用。组织实施第二届山东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新竞技行动计划,大力培育创新能力强、高成长性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小微企业,共产生323家优胜企业和33个优胜团队,拟补助优胜企业重点研发计划经费6915万元。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计划,将小微企业升级高新技术企业财政补助范围,从首次通过认定的小微企业扩大到首次通过认定的中小微企业。实施企业科技特派员“千人服务千企”三年行动计划,三年内服务100家科技型领军企业、1000家高新技术企业,辐射带动10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实施企业技术研发和服务机构建设计划,三年内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研发和服务机构全覆盖。持续实施企业研发投入后补助政策,单个企业年度最高可补助1000万元,全省2088家企业享受省市补助资金8.7亿元。加大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普惠性政策落实力度,提高企业研发积极性,引导企业深度融入创新创业。2017 年全省共有7950家企业享受到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企业数同比增长113.69%,连续两年实现翻番;加计扣除总额256.41亿元,同比增长56.2%,连续两年增长50%以上。申报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企业达2095家,减免税额达到118.75亿元,同比增长27.1%。在各项政策综合作用下,高新技术企业实现“量质齐升”,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新增2500家左右,新增数量创历史新高。

  (四)强化高水平创新平台载体支撑。与中科院、济南市政府共建济南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加速中科院技术创新成果在济南落地转化。与中国工程院共建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山东研究院协议已正式列入院省会商内容,以中国工程院院士为主体的高端智库将为山东省未来发展提供智力支撑。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筹)济南基地已经启动建设,配套设立的量子基金正在加快筹组。目前,山东省企业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合作建设联合实验室、成果转化基地等各类产学研创新平台达130多个,促进科技人才、科技成果有效向山东省聚集。加强山东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管理,认定省级品牌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6家,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累计达到34家。山东省抗体药物研发和产业化公共服务平台建成符合中国及欧美GMP标准的国际化、全链条的抗体药物合同研发、生产定制服务体系,在抗体表达、抗体-药物偶联(ADC)等关键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目前有23个药物正在同步进行临床前研究,推动6个药物进入临床。

  二、加快打造区域科技创新高地,具有山东特色的区域创新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山东科技以走在前列为目标定位重点区域科技创新工作,优化重点区域科技创新力量布局,培育壮大区域特色经济和新兴产业,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

  (一)积极打造海洋科技创新中心。以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和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为核心支撑,巩固山东省海洋科技创新全国领先优势,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洋科技创新中心。省政府成立海洋国家实验室建设领导小组,印发《关于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成为中央认可的国家实验室建设试点的推进方案》,加大海洋国家实验室建设支持力度,2018年度安排8亿元省级财政科技资金,重点支持透明海洋等5个技术创新工程、海洋大数据中心等5个重大科研平台以及核心人才队伍引进工作。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后,海洋国家实验室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深化,完成《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组建方案》《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发展规划(2018-2030年)》等起草工作,中央财办将其定位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典型调研点。重大科研成果产出取得显著成效,“透明海洋”“问海计划”等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顺利实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设立直接经费2亿元的重大研究计划给予支持;“海燕-10000”水下滑翔机最大工作深度达到8213米,创世界纪录,海洋国家实验室科研实力已跻身世界海洋科研领域前五强。全球海洋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建设深入推进,继发起主办2018年全球海洋院所领导人会议后,相继与美国德州农工大学签署了“国际高分辨率地球系统预测实验室(iHESP)协议”,与德国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极地与海洋研究所(AWI)签署合作建设QNLM-AWI联合实验室框架计划,与俄罗斯希尔绍夫海洋研究所签署共建“中俄北极研究中心”合作意向书,圆满完成中俄北极联合科考任务,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与此同时,省政府与中科院、青岛市共建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省政府印发《关于共建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推进方案》,2018年度安排省级财政资金2亿元,主要支持“海洋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协同创新平台”等5个重大科研平台建设。中科院将整合院属13家研究机构力量入驻山东省,加快打造以山东为总部、辐射全国乃至全球的海洋科技创新平台、人才高地和海洋新兴产业培育基地。

  (二)加快培育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发挥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建设全国领先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省政府与中科院印发《共建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技术创新中心推进方案》,启动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技术创新中心共建工作,中科院10家以上院属科研院所汇聚黄三角农高区和黄河三角洲区域,着力推进现代农业、盐碱农业领域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加快推进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研究院、山东农业大学国际现代农业科教基地、生物育种加速器、中以农业科技生态城等创新平台建设,我国首个迁飞害虫雷达预警和防控平台启动运行,国际现代农业孵化展示区已开始试运行,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示范和样板。深化农业科技园区体系建设,实施农业科技园区产业提升科技创新工程,2017年底入驻园区企业8092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382家,规模以上企业1466家,园区产值达到2482亿元;莱芜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获得科技部批复建设,垦利、东阿省级农高区获省政府批复设立,省级农高区总数达到16家,省级农业科技园—省级农高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农高区四级联动、梯次发展的农业科技园区体系更加健全,持续走在全国前列。

  (三)着力打造新旧动能转换核心引领区。发挥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政策先行先试优势,加快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的先行区。启动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蓝色汇智双百人才”培育工作,遴选了30名“蓝色汇智双百人才”创新领军人才(团队)、18名“蓝色汇智双百人才”创业领军人才(团队)。预计示范区新注册企业超过2万家,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万亿元,财政收入1050亿元,出口总额1600亿元,区内6个国家高新区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和路径,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对全省新旧动能转换的示范引领作用显著增强。支持高新区加快转型发展。预计省级以上高新区新注册企业超过3万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9万亿元,财政收入1400亿元,出口总额2200亿元,高新区产业体系更加富有活力,有力带动所在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积极推动高新区加快“以升促建”,日照高新区顺利通过科技部组织的国家高新区升级现场考察,菏泽、聊城、潍坊(寿光)高新区列入考察范围,助推加快实现17市国家高新区全覆盖目标。

  三、强化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引进,人才创新创业新高地加快打造

  按照高质量招商引资、招才引智要求,山东科技以支持“十强”产业集群创新发展为主线,加快高水平科技人才培养引进,积极构建人才引领创新、创新驱动发展的局面。在山东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述职评议中,山东省科技厅取得第三名的成绩。

  (一)加快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和引进。深入实施泰山学者、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2018年遴选科研院所领域泰山学者青年专家23人,泰山产业领军人才高效生态农业创新类、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类、科技创业类108人,其中为省引才重点企业全职引进高层次人才17名。组织2018年引进顶尖人才“一事一议”项目初步遴选工作,为山东省半导体产业发展引进2名顶尖人才。积极推荐优秀人才申报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共有63人(项)入选。在中组部公布的第三批“万人计划”中,山东省共有96人入围,其中由山东省科技厅推荐入选的占71.9%。加快引进院士、“千人计划”专家等高层次专家到山东省开展联合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制定出台《山东省“千人计划”专家工作站管理办法》,建立首批10个“千人计划”专家工作站,其中全职引进15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柔性引进17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新备案院士工作站123个,总数达到547个,柔性引进304名院士。制定出台《关于支持“双招双引”的若干举措》,从项目落地、创新支持、平台建设、荣誉激励等方面强化对招才引智的创新支撑。

  (二)加强外国人才智力引进工作。以山东省委、省政府名义印发《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引进外国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鲁发〔20187号),标志着山东省引才引智工作步入新的历史时期,全年引进到山东省工作的外国人才达4万多人次,其中,4名外国专家入选第八批国家“千人计划”外专项目,3所高校的引智创新基地入选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2名外国专家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新建10家国际人才海外联络处和2家海外引才工作站,引才渠道布局更加完善。积极组织参加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引进56个项目来鲁落地。稳步推进“外专双百计划”工作,评选出团队项目22个、个人项目23个,其中外籍院士15名,重大工程引才的磁场效应初显。与欧盟、英国成立2个国际合作实验室,引进国际级专家1名。全面实施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和外国人才签证制度,全年共办理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证14919件,数量居全国第六位;外国人才签证173件,数量居全国第四位。完善“区(试验区)—地(基地)—(农场)”体系,强化引智成果示范推广。创新出国培训管理,国家局批准山东省出国(境)培训项目138项,派员1414人,总量居全国前列,出国培训质量明显提升。积极争取国家支持,作为唯一省份试点开办了6个民营企业培训团组,举办“齐鲁国际讲堂”“科技创新讲堂”“一带一路律师培训”等外国专家系列专题讲座28期,聘请美、英、德等外国高端专家80余名,培训各类人才5000余人。

  (三)丰富高层次人才支持方式。成功举办中国山东第十届海内外高端人才交流会,邀请约100名高端外国专家参会,大会成功对接人才合作项目3661个,为20名专家颁发省政府“齐鲁友谊奖”;举办外国专家建言会,邀请24名高层次外国专家为山东省重点产业发展建言献策。改变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科技创业类遴选程序和支持方式,与省委组织部共同举办首届“创业齐鲁•共赢未来”高层次人才大赛,以项目路演的形式实行“以赛代评”,选出创业企业类获奖选手50名和创业团队类获奖选手30名。首次举办海外创新创业大赛,为海内外各类高端人才提供创新创业平台。围绕十大重点产业发展,举办3期“高层次外国专家齐鲁行”活动,邀请100余名外国专家来山东省对接洽谈,达成合作意向300余项。出台《关于支持外籍科技人才参与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鼓励外籍科技人才参与省级科技计划实施,发挥在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中的积极作用。相继举办第一届中国(烟台)海工装备国际研讨会、中韩(烟台)高新技术成果推介会、俄罗斯眼科激光器研发生产技术推介会、中美工程技术研讨会生物制药和智慧水利专题研讨会等合作交流活动,促进中外人才技术交流合作。

  (四)优化科技人才创新环境。强化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制定并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关于加快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完善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机制,加快构建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体系,激发创新活力。探索建立荣誉激励与政策扶持相结合的科技人才支持机制,加大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工作室支持力度,十个创新工作室团队总人数达到262人,在所研究的领域均走在全国前列。加快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出台《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创新的若干举措》,实施山东省青年科技人才竞争力提升计划,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新旧动能转换中发挥更好作用;实施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团队培育工作,首批认定3个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团队;省科学技术奖增设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荣誉激励。深化高校科研体制改革试点,推动科研经费管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技领军人才培养、科研人员兼职创业、产学研合作等一批可复制可推广改革政策得到落实;深入推进科研机构管理改革,对实行法人治理结构科研院所进行绩效评估,进一步释放了高校院所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

  四、深化农业和社发领域科技创新,更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成果加速应用

  认真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步伐,促进更多科技成果惠及群众,努力以更多更好的科技创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一)加强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制定出台《科技创新促进乡村振兴工作方案》,科学谋划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制度安排和政策体系,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供科技支撑。从种业源头创新和现代种业提升入手,制定出台《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管理办法》,组织实施农业良种工程(南种北繁)、精准农业科技创新工程、盐碱地绿色开发工程、植物根系微环境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加快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技术创新体系,培育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支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包振民院士团队创建了国际上首个基于最佳线性无偏预测(BLUP)的贝类遗传评估系统,成为支撑我国水产种业发展的核心技术之一。自主选育的“济麦22”,具有产量潜力高、稳产性好、适应性广、抗病抗逆性强等特点,连续9年为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做出重要贡献。朱健康院士植物基因编辑技术产业基地落户济南,将有力促进济南抢占植物基因编辑国际前沿高地,壮大全省乃至全国育种行业。

  (二)积极开展科技精准扶贫。重点加强科技指导人员精准选派工作,实现全省扶贫工作重点村服务全覆盖。布局建设10个科技扶贫示范基地,定期组织开展专家基层行活动,选派200名专业技术人员和基层优秀科技人才,到脱贫任务比较重的重点县(市、区)开展技术服务,为贫困村培养一支不走的乡土科技人才队伍。积极开展黄河滩区科技帮扶,精准制定滩区生产发展科技帮扶工作方案,落实“一县一策”帮扶措施,探索建立产业帮扶、就业扶贫、科技扶智等多元化科技帮扶新模式、新路径,对口帮扶村镇生产技术水平、管理能力和农民收入明显提高。

  (三)促进科技成果服务社会民生。启动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认定12家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加快完善以临床应用为导向的医学科技创新体系;成功举办首届全国医疗器械科技创新大会,加速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全省医养健康产业新旧动能转换。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科技工作,强化“环保溯源治理”等环境保护领域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实施,推动环境科技由末端治理技术向源头控制技术转变,高质高效完成中央环保督察有关工作;定期发布《山东省水污染防治技术指导目录》,推广节水、治污、水生态修复等一批先进适用技术成果;面向全省征集土壤污染防治先进技术装备,积极推广先进技术装备。

  五、加速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持续优化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政府科技管理部门要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的要求,持续深化重点领域科技体制改革,深入开展“放管服”改革,积极推动部门职能由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加优质高效服务,加快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

  (一)深化重点领域科技体制改革。在构建“四梁八柱”科技体制改革框架基础上,持续推进重点领域改革,部分改革走在全国前列,有效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一是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制定出台《山东省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方案》,配套制定出台《山东省科学技术奖提名制实施办法》《关于进一步鼓励和规范山东省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改革完善科技奖励制度,加快构建符合科技发展规律、体现山东特色的科技奖励体系。二是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实施意见》,加快推进科研诚信管理过程全覆盖,努力营造诚实守信、追求真理、崇尚创新、鼓励探索、勇攀高峰的良好科研氛围。三是促进“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创新。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创业共同体的实施意见》,布局在济南市组建山东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培育创新创业共同体,促进各类创新要素优化配置、融合创新。四是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研究起草了《山东省济青烟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加强对示范区建设的统筹谋划和整体设计。以省政府名义印发《关于加快全省技术转移体系建设的意见》,成立山东省技术转移联盟,建设完成山东省技术成果交易中心,全省技术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相继举办山东省科技创新促进新旧动能转换产业技术成果对接、中国德州京津冀鲁资本与技术交易大会、环渤海技术转移联盟年会暨技术成果对接大会、科技成果直通车等系列活动,有效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积极培育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机构,对25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机构进行补助。

  (二)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按照打造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发展服务最优“三最环境”的目标,突出科技工作特色,着力打造“放管服”改革升级版。全面开展行政权力事项清理和动态调整,分别取消、下放、修改1项行政权力,目前科技厅现有行政权力事项减少到55项。扎实推进“一次性办好”工作,将18项权力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纳入“一次办好”目录。组织开展“减证便民”清理规范,优化简化业务工作流程,将9个业务工作项目62个环节削减掉18个,促使业务工作流程更简单、更快捷、更顺畅;对15个项目申报材料中的无效内容进行大幅度压减,对11个项目进行合并归类并压减相关附加材料,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排查可能影响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的“堵点”“痛点”“难点”,打通“放管服”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按照“一网办理”改革要求,打造“山东省科技云平台”并已试运行,集成所有科技业务服务,提升政务服务效能。

  (三)推动科技管理服务方式创新。探索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发挥科技评价指挥棒作用,调动全社会创新创业积极性。针对创新型省份建设,分别设立省、市、县三个层面指标体系,上下协同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设立山东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细化成23项具体指标;设立创新型城市指标体系,细化为R&D占比、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等13项具体指标,东营、潍坊两市获批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全省国家创新型城市总数达到6家;制定并以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关于加快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意见》,出台《县域科技创新评价激励工作指引(实行)》,在县域认定首批23家山东省科技教育基地,加快培育具有山东特色的县域创新驱动发展路径和模式,邹城、荣成、龙口等3市进入国家级创新型县(市)行列。针对创新型企业,评选百强高新技术企业,发挥百强高企的示范带动作用;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引导6723家企业进入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库,享受各类科技创新政策。

  (四)优化创新创业服务。完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建成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323家(国家级84家)和众创空间632家(国家级198家);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5家,数量位居全国前列,累计毕业企业9022家。众创空间服务创业团队19677个、服务初创企业14276家。探索龙头企业牵头建设大学科技园模式,新认定省级大学科技园3家,加速高校科研成果孵化落地。推动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服务企业创新,修订《山东省科研基础设施和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管理办法》《山东省创新券管理使用办法》等政策,将创新券的支持范围由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扩展至中小微企业和创业(创客)团队,全年省级财政将发放创新券2300万元,带动800余家企业使用创新劵6700余次,企业投入研发经费5000余万元,有力支持创新创业。扎实推进科技金融结合,持续推进省市两级财政主导的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引导银行信贷资金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目前已有11个市设立市级风险补偿金,省市补偿资金规模达到4.1亿元,确定合作银行30家,全年共为135家科技企业提供贷款,授信额度7.8亿元,贷款总额6.4亿元。

  六、坚定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推进科技创新的政治保证坚强有力

  厅党组切实遵循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制定出台《关于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的意见》,不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为创新型省份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一)抓好党的政治建设这一根本性建设。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格批评与自我批评、“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等优良传统和基本制度的传承和落实,引导党员干部旗帜鲜明讲政治,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意识”,做到“四个服从”“两个维护”。坚持抓住“关键少数”,严格落实理论中心组学习、领导干部讲党课等制度,修订《中共山东省科学技术厅党组会议制度》和《山东省科学技术厅厅长办公会会议制度》,强化厅党组自身建设。制定出台《关于加强厅系统意识形态工作的意见》,强化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

  (二)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突出学懂弄通做实,引导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制定出台《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加快以高质量科技创新支撑引领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的意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对山东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深化基层党组织建设,持续推进机关党建工作品牌建设,基层党组织活动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充分利用灯塔-党建在线、厅网党建活动栏、微信党课、党建理论学习活页等载体,组织党员开展富有特色的党建理论学习;坚持以党建带群建,积极打造机关党建文化,厅机关连续十一年保持省级文明单位荣誉称号。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好干部标准,坚持“凡提四必”,突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加快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认真贯彻《关于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实施容错纠错的办法(试行)》,完成职务职级并行试点,加强考核奖惩工作,建立激励机制,旗帜鲜明为敢于担当者担当、为敢于负责者负责,激励干部干事创业。

  (三)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制定出台《省科技厅2018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要点》,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落实,组织开展责任制落实情况检查考核,持续传导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定期通报有关违纪案件,强化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岗位廉政教育。深入查摆党风廉政建设薄弱点,用深化改革、制度建设构建党风廉政建设长效机制。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委实施细则,强化厅内会议、接待、差旅、培训等措施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促进作风建设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结合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改进”活动,主动到科技人员身边,到高校、科研院所、农村、企业,解决热点和难点问题。积极支持省纪委省监委派驻省科技厅纪检监察组工作,支持配合驻厅纪检监察组的监督执纪问责。

  (四)积极稳妥推进机构改革。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山东省省级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中关于重新组建省科学技术厅的部署,制定出台《省科技厅机构改革组织实施工作方案》,立足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海洋强省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等需要,着眼加强全省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紧紧扣住“加强、优化和转变政府科技管理和服务职能”主线,积极稳妥推进厅机关机构改革工作。整体完成省外国专家局人员转隶工作,注重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稳定工作,党员干部坚决服从改革、支持改革、配合改革,确保了改革过渡期间思想不乱、工作不断、队伍不散、干劲不减。举行新组建的山东省科学技术厅挂牌仪式,机构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科学合理起草《山东省科学技术厅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草案)》,把改革机构设置、优化职能配置、转变管理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形成高效率的组织体系。

  当前,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山东省经济发展进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能转换为基本特征的新常态,两者形成历史性交汇融合,更加迫切需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依靠科技创新带动全面创新,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与这一需求相比,全省科技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从业务工作来看,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动力不足,科技供给不能满足新旧动能转换需求,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还需要进一步强化,科技人才队伍大而不强,创新驱动发展的环境还不够优化,科技创新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问题还未完全解决,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渠道还不够畅通,等等。从科技管理部门来看,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部门职能向创新服务转变还不全面,对创新发展规律、科技管理规律、人才成长规律的把握还不够到位,全面从严治党要求需要更加坚定落实。

  2019年,山东省科技厅党组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山东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平台、大科学中心、大科学装置牵引作用,全面提高科技创新供给质量,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创新型省份,为实现“两个走在前列、一个全面开创”提供科技支撑。

信息来源:科技日报、中国科技网   苏红星/推荐


版权所有:山东省装备制造业协会 鲁ICP备17016783号